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这样一些文案,看完后不知道它在说什么,虽然它们文字华丽,有修辞、有对仗。
例如:
1、表达耳机音质好
【声声震撼,激发梦想】
2、表达工作辛苦,不如旅行
【乐享生活,畅意人生】
如果我不跟你说要表达的是耳机音质好,你能猜出“声声震撼,激发梦想”这句要表达的意思吗?你能联想到耳机的音质吗?肯定不能。
那么我换个文案来表达“耳机音质好”,“犹如置身音乐会现场”,两句相比你觉得哪句好呢?
第二句也换个,“你写ppt时,阿拉斯加的鳕鱼正跃出水面...”,是不是很有感觉,想马上放下工作去看看鳕鱼。
我们把“声声震撼,激发梦想”称为X型文案,把”犹如置身音乐会现场“这种文案称为Y型文案。Y型文案往往并不华丽,有时甚至只不过是简单的描绘出用户心中的情景,它们往往充满画面感、语言简单、直指利益。
追求华丽的X型文案做的是”文字的设计“,他们考虑的是如何让文字本身更加华丽、更加对仗工整,从来不考虑在用户的感受中,什么样的表达更加容易被接受和理解。
而Y型文案做的是”用户感受的设计“,而不是”创造这些感受的文字的设计“。他们考虑的是什么样的表达更加容易被被用户感受和理解。
而我认为,文案是关于用户感受的设计,不是创造这些感受的文字的设计。
举个例子,有个心理学家正要去吃饭,结果看到饭店旁边有个乞丐在乞讨,文案是这样的:无家可归,帮帮我吧!
然后这个心理学家帮助乞丐改了一下文案,结果乞丐在同样的时间内收入增加了好几倍—2小时内收获了60美元。
他把文案改成了:你要是饿了,会怎么办?
这个文案就是从用户的感受出发的—既然是在饭店旁边,赶着去饭店的人的感受必然是“饿了”。这时说“你要是饿了,会怎么办”,就能瞬间影响别人的感受。
当然想要站在用户视角去写文案,并没有那么容易!因为这是反直觉的,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,我们的第一直觉其实就是采取”自我视角“,而不是”用户视角“。
那么如何做到”用户视角”呢?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个方法,那就是AB点理论。
假设A点是用户看到你文案之前的状态,B点是用户看到你文案之后的状态,那么A->B就是文案能够产生的效果。
任何文案都是为了把用户从A点带到B点。
A | B | |
---|---|---|
教师 | 学生不懂 | 学生懂了 |
销售员 | 消费者不想买 | 消费者想买 |
面试者 | 面试官无印象 | 留下深刻印象 |
表白者 | 对方没有太大兴趣 | 对方更加喜欢你 |
AB点理论可以非常直观的让我们知道我们写文案要达到的目的,但这里还有一个点需要注意,我们对于B点的定位一般不会错,但是对于A点的定位就不一定了。A点没定正确,写出来的文案很难让用户从A到B的转移,甚至对这个文案不会产生任何感觉。
比如,恒大冰泉的文案: 不是所有大自然的水都是好水 我们搬运的不是地表水! 是3000万年长白山的原始森林深层火山矿泉
用AB点理论分析,想要的B点是:用户想喝恒大冰泉。 恒大假设的用户A点是:想喝好水,但是不知道哪家水比较好 真实的用户A点是:没有觉得喝好水是重要的。
真实的A点没有找对,就会让用户摸不着头脑,也就不会向B点转移。那么想要知道用户真正的A点,就需要想法设法的去思考“在用户心中,自己是什么”,而不是“自己以为自己是什么”。
优秀的文案是对用户感受的设计,而不是创造这些感受的文字的设计。它一定是从用户的A点出发的,是视觉化的、直指利益的、并且让用户付出简单的行动。
参考《重新定义营销》
本文为林明潭原创文章,转载无需和我联系,但请注明来自林明潭的博客blog.umaske.com
最新评论